close

    我經常往來大陸各地和台灣。有次,上海的同事問我一件事,他說:「台灣除了日月潭、阿里山、夜市,還有什麼有趣的活動或地方?」我只簡單說:「在台灣,不論你住在什麼地方,只要把車開出門,2個小時以內,你可以下到海邊、也可以上到高山,壯闊的美景就在你眼前。然後,你可以作你想要做的事。」也就因為這樣,台灣的從事戶外活動人口比例可以說是名列前茅。近年,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這些行列,舉凡潛水、獨木舟、溯溪、單車、登山等等,然而就投入難易度、所需費用來說,登山可以說是最容易親近的運動了。只要背個小包包,攜帶個飲料、點心,處處可以開始登山健行,也隨意可以結束行程。畢竟台灣是如此的多山環境呀!

人多了,就會需要一些規範來約束大家,就像車多了,要有交通規則。但是,並不是所有的規則可以滿足所有的行為,更多的是大家共通的認知,也就是不成文的常識。登山,當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遵行法則。沒有明文規定,也沒有警察隨時出沒。靠的是彼此的信賴和合作,存在你我間所運行不悖的禮節或是潛規則。

首先,我要說就是時間觀念。登山行進中,每個人的體能都會因人而異,我相信帶隊的嚮導或是領隊,都不會強人所難地要求所有隊員行進的分毫不差!就算火車也沒那麼準時呀!所以,大家只要盡力而為,不必像競賽般的趕路,讓自己痛苦萬分,無暇欣賞沿途的風光美色。但是,重點是「準時啟動」。不論行程前的集合、起床、開飯、收拾裝備、出發、中途休息的再出發,請務必和大家一致。走得慢沒人會責怪,但是動作慢,又走得慢,可會討人嫌喔!

其次,行進間的禮讓。有的人喜歡走前面,有的人卻喜歡在後面蘑菇,這都無所謂。重點是,如果後面的人緊緊跟著你,那表示他想要超車了,我們就應該在適當的地方停下來,禮讓後人先行。詢問一下後人是否要超車?剛開始對方可能不好意思,但是後來發現前面的人實在走太慢了,想超車卻不好再開口,所以,隔段時間我們一定要再問第二次、甚至三次。而在後面的人,也要提倡道德勇氣,勇敢跟前面的人說:「對不起,可以讓我先行嗎?」而不是緊緊跟在後面,讓前面的人感受壓力。

第三,為他人著想。這個議題有很多面向。我們先說吃飯這件事,山上的晚餐通常是開公伙,飯菜難免或剩或不夠,有些人很會替別人設想,發現菜量不是很夠時,便會節制自己少取點菜,以便讓大家都有飯菜吃,我每每看到這樣的人,心中升起無限的敬意。畢竟大家輪流取菜,後面的人就有可能沒菜吃,所以我們不妨估量人數和菜量,取大約用量就好。當然,也有些團體採用人民公社模式,統一配給,就像2006年元旦我參加的能安縱走,大家一律採取分配方式,如果第一輪還有剩菜時,就可以確保飯量大的人吃第二碗飯時,還有菜可以食用。這個方式還挺不錯的,得到所有山友支持,大家不用搶,一定有飯菜。也許大家可以參考使用。

再來說的是人的「排遺」,許多人不是污染水源,便是任意在步道旁,造成後來者非常困擾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新的雲稜山莊,2004那年去的時候,前一天我們幾位山友共同整理所有的環境後,想不到第二天一早,「排遺」到處都是,甚至山徑上也不例外,以致有人踩到時,那種叫罵人可以回盪整個南湖山區。領隊或嚮導應該明確規範區域、方式(挖洞掩埋),山友們更應該確實遵行。或許,天黑的山林使人心生畏懼,大家只好將就「方便」,建議白天可以先認清環境,夜裡就可以減少恐懼感了。

其次就是營地。先到的人當然先選營地位置或床位,但是我看到許多山友很會替別人著想,會把床位保留並讓給狀況比較差的後來者,會把空地儘可能密集利用,以便大家都有地方可以搭帳棚,這樣的山友實在可愛極了。如果與這樣的人同行,你會發現,除了享受山林的喜悅之外,還會有溫馨、人情味這意外的樂趣和收穫呢!尤其是營地或床位有限,又有多個團體行進時,你會看到那種莫名的競爭:為了床位或營地!當然,也會看到一些先到營地的團體,儘可能擠在一起,以便其他團體共同使用,而不是霸佔整個山屋或營地。這種體現的人文素養,實在值得尊敬與推崇!

還有一個特別要為別人設想的就是早上起床或是晚上就寢。多個團體共用山屋或營地時,隔天出發的時間不一,或早或晚,我們常常看到早起的山友們,動作輕盈,輕聲細語,甚至默默整理自己的裝備,讓旁邊的山友可以多睡一會兒!我看到這樣的團體,都會去跟領隊表示謝意。當然,也有許多山友以為自己起床了,便是全世界都早起了,忘情的交談與收拾細軟,只好所有人統統起床囉!我想,有住過排雲山莊的人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吧!而有的隊伍單攻回程很晚才回到山屋,其他團體早就入眠了,此時如果不特別交代,隊員們七嘴八舌的弄宵夜、整理裝備,肯定整個山屋的人都不用睡了。記得2004那年住稜雲山莊時,有一隊就是輕裝單攻南湖大山,回到雲稜時,已經凌晨2點多,隊員們都已經禁聲慢行了,而其他隊伍還是全部醒來,無法想像若沒有約制,那肯定屋頂都會掀掉!

登山活動那麼有趣,那麼大眾化,其實還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沒有所謂的第一名,更沒有最後一名。能夠登頂,能夠走完全程,能夠背著包包出門,就算勝利成功了。不需要跟別人比,只要克服自己的障礙就行。然而,除了壯闊的高山、波瀾的流水之外,「人」是不是更應該融入這樣無邪的環境中呢?「人與山林」,「人與動物」,甚至「人與人」之間是不是都應該有個「禮」的潛規則呢?

也許大家忘了,讓我們有個美好的登山回憶,除了天氣、體能,我想,人與人的互動,最是關鍵因素,同樣的山光水色,為什麼一再吸引人不斷投入?有人因為喜歡這個嚮導、有人因為跟那個人一起走會很有趣、有人喜歡某個人做的菜,所以樂此不疲!

雖說兄弟登山各自努力,走的快慢與否與別人無關,對於美景的感受各自承受,但是登山卻也是一種十足的團體活動。請大家記住,我們是別人的「人」,所以如果我們做好登山「人」的角色時,你很快會發現,原來,山上的酸甜苦辣,都有個「知心的人」陪伴在我們左右。想想看,當我們爬得氣喘嘘嘘,就在山徑轉彎處,有個人在那裡等你,那種感動非一般人體會的到的!

所以,找群好友,背起行曩,讓我們在接受大自然的考驗時,身旁聚滿了志同道合的夥伴吧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百力 的頭像
    百力

    百力的台灣山岳(Barry's Taiwan Mountain)

    百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